如何把‘中國風’元素應用到化妝品包裝設計中,讓它高級而不土氣
2025-10-28
前幾天逛美妝店,隨手拿起一個印著“龍鳳呈祥”的粉底液瓶子,紅底燙金晃得人眼睛疼——不是說中國風不好,是咱真的看夠了這種“把所有傳統元素往包裝上一糊”的操作,明明想走高級感,結果反而顯得廉價。
其實這兩年喜歡中國風美妝的人越來越多,不管是大牌還是小眾牌,都想往“東方美學”上靠,但真正能做到“高級不土氣”的,真沒幾個。今天就想跟大家聊聊,怎么把中國風揉進化妝品包裝設計里,才能讓人一看就覺得“哇,這很東方,但又好精致”。
先說說為啥有的中國風包裝設計會讓人覺得“土”。咱說實話,不是龍、鳳、青花瓷這些元素本身老氣,而是用得太“滿”了。比如有的口紅管,從管身到蓋子,全印著纏枝蓮,顏色還是飽和度拉滿的正紅配明黃,遠看像個紅包,完全沒考慮化妝品本身是“精致”“修飾”的屬性;還有的品牌為了湊中國風,硬把書法字體往包裝上貼,字體選得厚重不說,還跟產品名一點不搭,看起來特別突兀。
說白了,土氣的核心問題就一個:只把中國風當“裝飾”,沒當成“語言”。你得讓這個元素跟產品本身有呼應,而不是強行貼標簽。
那到底怎么用才對味?我跟身邊做設計的朋友聊過,也觀察了幾個做得好的牌子,發現他們其實都在“做減法”,而不是“做加法”。
比如元素的選擇,不一定非要用那些大而全的符號。像故宮文創出過一款眼影盤,沒直接印故宮的殿宇,而是把窗欞的紋樣簡化成了細線條,用在眼影盤的邊緣,打開的時候能看到一圈淡淡的銀線,配著啞光黑的盤身,既有中式的雅致,又不搶眼影本身的風頭。還有花西子的蜜粉盒,把“同心鎖”的形狀改成了更圓潤的弧度,表面沒滿印花紋,只在鎖扣的地方做了小小的浮雕,拿在手里像個精致的小擺件,而不是個“復古道具”。
還有顏色,這真的是中國風化妝品包裝設計的關鍵。很多人一想到中國風就往大紅大綠上湊,其實咱們傳統色里有太多高級的顏色了。比如低飽和度的“宮墻紅”,比正紅多了點灰調,用在唇釉管身上,配個淺金色的logo,溫柔又顯貴;還有“天青”色,就是汝窯那種淡淡的青藍色,用在粉底液的瓶身上,再做點磨砂質感,看起來就像一塊玉,夏天用著都覺得清爽。不是說不能用亮色,而是要“壓得住”,比如用墨黑當底色,再用少量鎏金做點綴,比全是亮色要高級得多。
材質和工藝的細節也特別重要,有時候一個小工藝就能提升整體質感。我之前見過一個小眾品牌,把宣紙的紋理印在了散粉盒的外殼上,摸起來有細細的顆粒感,不像光面塑料那么廉價;還有的牌子用“燙銀”代替“燙金”,在深色包裝上留出一點點銀色的線條,比如把梅花的枝干做成細銀線,比滿版燙金要克制得多,也更有留白的意境——對了,留白真的很重要!中國風里講究“虛實結合”,包裝上留一塊空白,反而能讓重點元素更突出,不至于讓人看得眼花繚亂。
還有個小竅門,就是讓中國風跟產品功能結合起來。比如一款唇釉,把刷頭做成了毛筆的形狀,雖然用起來跟普通刷頭沒區別,但拿在手里就有了“東方彩妝”的儀式感;還有卸妝油的瓶子,做成了青花瓷的小瓶形狀,但瓶身是透明的,能看到里面淡藍色的卸妝油,倒出來的時候像“倒墨水”一樣,這種小互動比單純印個青花瓷圖案要有趣多了。
其實說到底,中國風不是“復古”,也不是“元素堆砌”,而是把咱們文化里的“美感”揉進現代設計里。比如古人喜歡“梅蘭竹菊”,不是因為這些花本身多特別,而是它們代表的“清雅”“堅韌”的感覺——咱們做化妝品包裝,也是要傳遞這種感覺,而不是把花印在上面就完事了。
就像我之前在網上看到的一個新銳品牌,他們的眼影盤叫“松煙入墨”,包裝是深灰色的紙盒,只在角落用淡墨色印了半棵松樹,打開之后,眼影的配色是從深棕到淺灰,像墨在紙上暈開的效果——你看,這就是把中國風的“意境”做出來了,不用喊著“我是中國風”,別人也能感受到。
最后想跟大家說,其實咱們的文化里有太多值得挖的東西了,從敦煌的壁畫配色,到蘇州園林的窗格紋樣,再到書法里的線條感,只要用得巧,都能做出讓人眼前一亮的包裝。關鍵是別著急,別為了“蹭熱度”就亂堆元素,慢慢來,把細節做透,高級感自然就出來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