包裝設計公司設計方案在同一品牌在不同市場的包裝適配方案
2025-10-27
不少客戶找我們做包裝設計時,都會提一句“能不能兼顧下其他市場”——其實同一品牌在不同地方的包裝適配,真不是改改文字、換個顏色那么簡單,得跟著當地人的生活習慣、審美偏好來“接地氣”。
就說國內市場吧,現在年輕人買東西,既吃“國潮”這一套,但又怕太刻意。之前給一個堅果品牌做產品包裝設計,一開始把傳統紋樣堆得滿滿當當,結果試銷時反饋說“看著累”。后來我們把紋樣簡化成邊角的小元素,再加上“一次一包不返潮”的透明小窗口——畢竟國內很多人住小戶型,零食開封后得方便收納,這個小改動反而讓復購率漲了不少。還有下沉市場,別總覺得要做“便宜感”,其實鄉鎮超市里,顏色亮一點、字體大一點的包裝更顯眼,比如把“家庭分享裝”的字樣放大,再印上“加量不加價”的標語,反而比那些走極簡風的更受歡迎。
要是賣到東南亞市場,就得先琢磨當地的氣候和文化。去年幫一個茶飲品牌做馬來西亞市場的包裝,一開始沿用了國內的紙盒包裝,結果客戶反饋說“運到當地,盒子邊角都軟了”——東南亞潮濕,紙盒得換成更厚的覆膜材質,還得在包裝上印清楚清真標識,這可不是小事,少了這個標識,很多超市都不讓上架。另外,東南亞消費者喜歡熱鬧的設計,比如在產品包裝設計上畫點當地的熱帶植物、水果,比單純的品牌logo更吸引眼球。還有一點,當地很多家庭習慣用大瓶飲料,所以我們把原來的500毫升裝,加了個1.2升的家庭裝,銷量一下就起來了。
到了歐美市場,思路又得轉過來。他們最在意的是“環保”和“透明”。之前給一個美妝品牌做歐洲市場的包裝,客戶一開始想用塑料瓶,我們建議換成可降解的甘蔗纖維瓶,還在包裝上印上“可回收”的清晰標識——不是隨便貼個圖標,而是用當地消費者熟悉的歐盟回收編碼,再加上原材料來源的小說明,比如“瓶身來自XX農場的可持續甘蔗”。還有信息透明度,歐洲消費者會仔細看成分表,所以我們把成分表的字體放大,用當地語言標注清楚“無 parabens(防腐劑)”“無動物實驗”,這些內容比花里胡哨的圖案更重要。另外,歐美超市的貨架陳列密度高,包裝設計得“簡潔有記憶點”,比如用單一的品牌色,再加上一個小小的插畫符號,反而比復雜的設計更容易被記住。
不過也有踩過坑的時候。之前有個客戶想把國內的零食包裝直接翻譯成英文賣到美國,結果包裝上的“寶貝愛吃”翻譯成了“Baby loves it”,當地消費者覺得“這是給嬰兒吃的”,鬧了個笑話。后來我們改成“Kid-friendly”(適合兒童),再加上“無添加蔗糖”的說明,才慢慢打開市場。所以說,適配不是“表面功夫”,得真的去了解當地消費者怎么想、怎么用,比如去逛當地的超市,看競品的包裝設計,甚至跟當地的經銷商聊聊天,比坐在辦公室里想方案靠譜多了。
其實說到底,產品包裝設計適配的核心不是“討好”,而是“理解”——知道當地人在超市里怎么選東西,家里怎么用這個產品,甚至對某個顏色、某個符號有沒有特殊的偏好。有時候一個小小的改動,比如把包裝開口從左邊換到右邊(有些國家習慣用右手拆包裝),或者加個方便掛在冰箱上的掛鉤,反而比大改設計更有用。畢竟包裝是品牌跟消費者的第一次見面,得讓人家覺得“這東西是為我設計的”,才會愿意拿起來放進購物籃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