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個包裝設(shè)計策略,讓大米包裝成為 “移動廣告牌”
2025-10-24
其實大米包裝真不用這么“樸素”,它本該是個能跟著人走的“移動廣告牌”:你提著去菜市場,鄰居看到會問;你給朋友送袋米,對方拆的時候能記?。簧踔练旁诩依锩赘着裕瑏砜鸵谎垡材芰粢獾?。想做到這點,不用搞多復(fù)雜的設(shè)計,抓住3個小策略就行。
先說說怎么讓大米包裝“第一眼就被記住”。很多人買米時,掃一眼貨架也就3秒鐘,要是文字密密麻麻、顏色沒特點,根本留不下印象。不如把“關(guān)鍵信息”放大再放大——比如你家是五常稻花香,就把“五常稻花香”這五個字做得比別的字大兩倍,用暖乎乎的稻黃色做底色,再添一根簡單的稻穗線條,不用畫滿整個袋子,就角落印一小簇,反而更醒目。我之前幫媽媽買米,就記住了一款包裝:它在袋身側(cè)面印了個小小的“月牙標(biāo)”,說是代表新米的收割時間,后來去朋友家看到同款,一眼就認出來了。還有個小細節(jié),別在包裝上堆太多形容詞,什么“生態(tài)種植”“口感軟糯”,不如直接印個小圖標(biāo)——比如一碗冒著熱氣的米飯,旁邊畫個笑臉,簡單直白,比文字好記多了。
再聊聊“實用性”,這才是讓人愿意“提著走”的關(guān)鍵。誰沒遇到過這種情況:買10斤米,提著手勒得疼,走到半路還得換手;或者拆包裝時沒撕好,米撒了一地。其實這些小麻煩,改改包裝就能解決,還能順便成了“亮點”。比如把提手換成寬一點的棉繩,或者能折疊的硬塑料提手,提著去買菜、送鄰居都不費勁,別人看到會忍不住問“你這米袋在哪買的,看著就結(jié)實”。還有開口設(shè)計,之前我買過一款米袋,自帶一個小密封夾,撕開易撕口后,剩下的米能封得嚴(yán)嚴(yán)實實,不會受潮,每次做飯拿米都覺得方便,后來同事來我家借米,看到這個設(shè)計就說“我下次也買這個牌子”。另外,容量也可以“貼地氣”點,現(xiàn)在小家庭多,5斤裝比10斤裝更受歡迎,包裝上還能印個小刻度——“1人食=1杯米”,新手做飯也不用瞎琢磨,這種貼心的小設(shè)計,比花里胡哨的圖案更能打動人。
最后一點,給包裝加個“小彩蛋”,讓人愿意聊、愿意分享。別覺得“移動廣告牌”只能靠看,要是能讓用戶主動跟別人說,傳播力才強。比如在包裝背面印個小互動:“你家煮米飯會先泡多久?”下面留一小塊空白讓用戶寫,或者印個超簡單的食譜,比如“番茄飯:米+番茄+一勺鹽,按下煮飯鍵就行”,不用長篇大論,就三句話,看完就能學(xué)。還有二維碼,別只印“掃碼關(guān)注公眾號”,不如弄成“掃碼看稻田直播”,用戶掃碼能看到大米怎么種、怎么收割的,覺得放心,還會跟朋友說“我買的這個米能看直播。
其實讓大米包裝當(dāng)“移動廣告牌”,真不用花大價錢搞復(fù)雜設(shè)計。核心就是站在買米人的角度想:她們選米時想快速找到好的,提米時想不費勁,用米時想方便,要是能滿足這些,再加點讓人愿意聊的小細節(jié),自然會有人記住、愿意帶著走——畢竟,一個好用、好記、還貼心的米袋,比超市里的海報、手機上的廣告,更能讓人記住這個牌子。